中国经济时报 扶持中小企业优惠政策缘何落实不力
2006年04月21日 ■石飞 “政策隔离带”是怎样形成的
近年来,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利好,营造了中小企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氛围。从财政、税务到劳动保障等政府部门都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,仅再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就有20多种。但这些政策执行却并不到位。一方是企业抱怨优惠政策难享受,一方是政府部门专项扶持资金用不完。南京市每年的再就业扶持资金超过2个亿,实际使用不足1.5亿元,其余6000多万只能“放空”。究其原因,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“政策隔离带”作祟所致(据4月17日《新华日报》)。
我以为,这种“政策隔离带”的产生,主要的和根本的原因不在企业,而在政府部门。企业对优惠政策即便学习了解掌握得再全面透彻,政府部门如果阳奉阴违、推三阻四、拖着不办,那也是白搭。反之,如果政府部门树立“立党为公、执政为民”的理念,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,即便企业不闻不问,公仆们也会登门宣传政策,进“家”送优惠扶持。现在面广量大的问题是,企业求上门,“官爷”懒搭理。报道中介绍一例,南京某民营清真食品公司是市里认定的“二次创业基地”、“再就业基地”,解决了100多个就业岗位,其中六成左右是下岗失业人员,按政策规定可以享受所得税“三免两减半”优惠。然而,他们往相关部门来回跑了十几趟,始终得不到解决,最后通过人大代表提案,才勉强享受“三免”。这并非个案,而带有相当的普遍性。这也不是某个别政府部门的“德性”,不少掌管减免税费权力和扶持资金下拨权力的“衙门”都患有这种“怪病”、痼疾。这也是政府部门职能之所以必须转换,行政机构之所以必须改革的原因。
为什么少数政府官员热衷于搞“政策隔离带”?往轻里讲,是官僚主义作怪,摆谱拿架子,待人乞求到了门上再施恩办理,才能显出官威和官品,人家才会知其恩戴其德。往重里说,是想搞“权力寻租”,“待你投桃,我才报李”,以政府优惠政策索贿,谁给的“贡品”重、“贡礼”多,我拨的扶持资金也就“水涨船高”。在这方面,安徽省林业厅资金管理处原处长解厚忠受贿案就是典型和代表,他利用掌管下拨资金审批权受贿9万余元和500欧元。在其7起犯罪事实中,有5起是接受基层县林业局、林场主为争取扶持资金的公款行贿。(据4月5日新华网)有资料显示,在检察机关查处的贿赂案件中,80%的公款行贿案发生在“跑项目”、“跑资金”方面。流行多年的“跑‘部’‘钱’进”之说,便是生动的写照。
“政策隔离带”背后潜藏的,是懒政、是猫腻、是不正之风,甚至是腐败犯罪,无不是政府之耻。“政策隔离带”不除,政府的政策再好,也难以切实惠及企业。清除“政策隔离带”,需要采取“两手”措施。一手是更新行政考核理念,把落实优惠政策列为考核内容,逼着政府部门下基层到企业服务。该下拨的扶持资金未拨出,企业该享受的优惠待遇没兑现,要追究有关部门不作为或失职、渎职的责任。譬如对税务部门,不仅要考核税收完成实绩,还要考核其减免税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。二手是严惩“权力寻租”行为,对于掌管优惠政策的部门,一旦发生收礼、受贿现象,不管数额大小,一律从严惩处,让“政策隔离带”的制造者和作祟者付出惨重的风险代价,而不敢恃权妄为。